刺梨工坊:金黄果果树上挂 农民丰收无牵挂
来源:天眼新闻     时间:2023-08-11 19:20:35

金黄硕果满枝头,欢声笑语遍山头。走进刺梨工坊种植基地,阵阵刺梨清香扑鼻而来,一颗颗浑身硬刺的果子挂满枝头,在阳光的照射下,金黄灿烂、格外诱人。在漫山遍野的树丛中,弯腰低头采摘刺梨的农民们说说笑笑,十分熟练地采摘着成熟的刺梨果子,农户头上五颜六色的斗笠点缀着金黄色的山坡。


(相关资料图)

刺梨是盘州市农业特色产业之一,近年来,全市大力发展刺梨产业,一批刺梨深加工企业迅速发展,对刺梨的收购需求逐渐增加,小毕舍村也搭上了这趟“快车道”。

施明玉是普田镇小毕舍村最早一批种植刺梨的农民,从2014年开始至今已经快10年了。早些年,施明玉一家主要靠种植玉米、洋芋等农作物来养家糊口,产业调整政策施行后,施明玉积极响应政策,经过一番调研,发现盘州的气候、土壤等与刺梨之间的特殊关系,便决定腾出家中的一些农地来种植刺梨。“我家今年种了十亩地的刺梨,今年估计能收1万5千斤刺梨,能卖两三万块钱。”作为合作社的一员,施明玉还带动了村上十几户人家一起种植刺梨,本以为改种刺梨这种经济作物会很快让村民们的经济情况好转,但情况并不如意。刺梨树一般要在种植两年后才结果,与其他作物比较来说,刺梨的种植周期很长,加之缺少种植经验,村民们认为这种山间野果,不需要打理照顾,管护粗放,品质上不去,价格也一直跌,村民们对刺梨的种植信心一再大打折扣。直到2022年时,村民们听说只要刺梨果子满足标准,中志浩集团就能提着现金“上门”来收购刺梨,施明玉所在的合作社立即与中志浩集团联系,施明玉高兴地说:“以前果子卖不出去、卖出去收不到钱。现在中志浩集团考察了我们村的刺梨后,认为我们的果子品质很好,也给出了一个很好的收购价格,收果钱也结清得很快,还承诺了只要村民们认真管护,明年继续兜底收购我们村上的果子。今年不仅没有让村民们失望,还重拾了村民们的种植信心。”

“我们每天早上六点就要到地里面去,按照企业的要求给村民们说清楚哪些果子要哪些不要。”小毕舍村村委负责人说,小毕舍村今年预计能收果200多吨,看着地里面个头饱满的金果果,村民们心里都乐开了花,“销售方面完全不用担心,有中志浩集团保底收购,今年预计能够带动村民增收70余万元,这可比种玉米、洋芋强得多!”

在各个刺梨种植基地里,农户们忙着采摘、装袋、装车运输,在刺梨工坊厂区内工作人员质检、卸车、清洗……所有工作都在井然有序地进行着。

为了在最大程度上保障刺梨的口感和营养,刺梨果子从树上到工厂再进入到冷藏罐,从果子变为“果汁”,一道道繁琐的工序都要在24小时之内完成。中志浩集团刺梨工坊副总经理蔡正权介绍:厂内榨汁车间的生产线从8月6日起就开始24小时不停机榨汁,一小时大概可以榨果10吨,截至8月8日下午,厂内已经接收刺梨果200余吨。

中志浩集团不仅仅只负责收果、榨汁、制作成品,还把目标放在了如何提高刺梨产品的品质上。中志浩集团收果小组成员贺小福说:“刺梨产品的好坏由刺梨鲜果的质量决定,而果质决定果价,果子质量越好,价格自然也就越高。要想真正让村民们的钱袋子鼓起来,刺梨树只种不管是绝对不行的。”

于是,企业提出分级收果这一概念,引导农民们对刺梨进行精心管护。此外企业还派专人深入到各个合作社,宣讲刺梨种植管护方法,帮助解决种植管护上遇到的困难。“我们严格对照企业标准收果,青果、烂果以及农残超标的果子坚决不收,目的就是在源头把控好产品质量。”刺梨工坊副总经理蔡正权说。

为了更快更好消耗刺梨果子和刺梨原液,不断延长刺梨产业链,刺梨工坊今年8月还在已有的11条生产线基础上,新增一条刺梨植物精粉生产线,引进两套刺梨果烘干设备,刺梨啤酒加工厂也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建设中。

在刺梨产业的发展上,中志浩集团想点子、找路子,可谓下足了功夫。2018年成立中志浩刺梨产业开发(贵州)有限公司,2022年筹建刺梨工坊刺梨产业观光园,形成“刺梨+生态”产业综合体。企业通过流转及入股等方式建设刺梨种苗科研种植基地460余亩,同时与平关、刘官等地10余家经济合作社就刺梨种植收购达成协议并签订“联合共创高质量刺梨种植基地合作收购协议”共计3万余亩,保障了企业产品原料的来源及质量。

刺梨工坊产业观光园的建成,为盘州市提供了一百余个就业岗位。邓丽平是刺梨工坊刺梨产业观光园的一名刺梨文化讲解员,2022年12月从深圳回到贵州,她说:“以前在外省务工,家里有什么事都不能及时赶回,现在在家门口就实现高质量就业,既能照顾家人也有一份不错的收入。”邓丽平说,以前只知道有刺梨这个东西,但是并不知道刺梨到底有什么用,经过系统的学习和了解之后,她得知刺梨浑身是宝,作为一名刺梨文化讲解员,她想发挥自身作用,让刺梨这个宝物被更多人了解。

刺梨工坊还在刺梨种植管护、采摘加工等方面还带动农户3千余户,带动农民1万5千余人。“这段时间没什么农活,我就和几个邻居一起来这打工,我们来厂里榨汁的工作可以按小时算,一天差不多能有120元,每天还包三顿饭。”来自龙吉村的村民陈小念说,她在厂里务工八九天了,现在已经挣到近千元,她一边忙着淘洗刺梨果一边笑着说:“闲暇时间也能在家附近打工挣一份钱,很不错。”

看着一车车打包分拣好运输到刺梨工坊厂区内的刺梨,刺梨工坊人事行政部主任甘东旭说,今年刺梨工坊基地采摘、厂内榨汁预计能够带动务工3000余人次,预计共要发放劳务工资90万余元。“刺梨收果榨汁期间是厂里最忙的时候,每天都有80多个工人在生产线上轮班工作,大部分工人都是周边村寨的,工人的工钱会在月底按时发放给他们。”

中志浩集团用心用情在刺梨产业深耕,让扎人的刺梨果变成“养人”“富人”的“金果果”,刺梨已经成为盘州市的富民产业,但刺梨的“百变之旅”还没结束。中志浩集团也在创新上持续发力。中志浩集团联合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蔡祥海博士研究生导师为核心的科研团队,特聘专家蔡金腾成立刺梨产品开发研究工作站,确认了四大基础科研项目和刺梨六大应用科研主题。在2022年6月参加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航天育种”计划,2023年1月建立“太空育种扩繁”育种基地。去年4月,与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健康系联合起草,中关村产融合作与转型促进会归口发布《刺梨产业高质量发展指南》团体标准,旨在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提质增效,提升刺梨产业的规模化、市场化和标准化。在刺梨工坊刺梨产业观光园展厅内,各种专利证书和荣誉证书挂了满满一面墙,让人目不暇接。今年4月,刺梨工坊还首次将硒元素应用到刺梨种植管护上,打造富硒刺梨种植示范基地。未来,刺梨工坊将持续通过科技赋能实现刺梨品质和刺梨产品质的飞跃。

曾经无人问津的野生果子,在盘州大地深深扎下了根,刺梨工坊也始终牢记根本,在以刺梨作为主导产业的同时,结合乡村振兴,打造“刺梨旅居”“文旅产业观光园区”“刺梨+康养”等多个项目,使刺梨产业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

刘春凤

编辑 鲁媛

二审 刘定珲

三审 孙勤

关键词:

新闻推荐